新時代的新農(nóng)民,有著怎樣的追求?長沙市雨花區(qū)跳馬鎮(zhèn)關刀新村村民李德桂的回答是:重技術、拿專利。
在過去2個月,李德桂捧回了2項由國家知識產(chǎn)權局頒發(fā)的實用新型專利證書。
“談不上研究,專利都是被‘逼’出來的!”今年59歲的李德桂,從事苗木產(chǎn)業(yè)已有30多年?!坝龅嚼щy,就想辦法;辦法恰當、實用,就有了申請專利的基礎?!?月2日,李德桂對記者說。
2月18日獲得的“有機肥水一體化灌溉系統(tǒng)”專利,李德桂解決的是苗木施肥這一老大難問題。
關刀新村苗木種植面積占全村面積70%。此前,村民大多施用復合肥等化學肥料。遇上大雨,肥料流失,農(nóng)民“錢包受損”;遇上持續(xù)性天晴,肥料可能引起“燒根”。大面積施肥也讓村里臭氣熏天、蒼蠅亂飛、土壤板結?!耙强梢跃珳适┓示秃昧?!”李德桂萌生出一個想法:建封閉發(fā)酵池,自主控制肥料的形成和施用。
去年9月,李德桂拿出79萬元,并向上級部門申請32萬余元補助,探索建立有機肥水一體化灌溉系統(tǒng)。他搭建了發(fā)酵池,池的上方是禽畜養(yǎng)殖房,禽畜的糞便在池內發(fā)酵、溶解、過濾、混勻后,通過管道輸送到苗圃。去年9月18日,李德桂提出專利申請?!皬娜ツ甑浆F(xiàn)在,這套系統(tǒng)為我節(jié)約了8萬元肥料成本和3萬元人工工資,生產(chǎn)出的苗木較往年同期增值150萬元。”李德桂笑容可掬。
李德桂是遠近有名的提根高手。從做提根工藝到獲得提根培育裝置專利,李德桂嘗試了近20年。所謂提根,是將原本埋在土里的根莖提到土上面來,展現(xiàn)根部之美。經(jīng)過提根工藝處理后的樹木,價值可提升10余倍。一個好的提根作品,根系要均勻,且要確保樹木不傾斜。李德桂嘗試過不下百次,如用塑料桶、木桶固定,或用波紋管做綁扎,但效果都不好。
“培育裝置材料的選擇有講究,既要能吸收陽光讓根系生長,又要確保高溫下不過于吸熱導致燒根。”李德桂說,一直到去年,他才找到用彩鋼材質箍成桶狀裝置提根方法。
高2米、直徑1米的彩鋼裝置內,配備營養(yǎng)土,讓根系充分向下生長。李德桂介紹:“這樣培育出的根藝式樣美觀,生長周期也從以前5年縮短至3年,效率更高?!?月25日,這項技術通過專利審核。
手拿2項專利,李德桂并不想躺在專利權上收取專利費,而是計劃把技術免費向苗木從業(yè)者傳授。李德桂言語樸實:“申請專利只是想記錄自己這一路的嘗試,只要有人愿意來學,我愿意傾囊相授。希望咱們農(nóng)民少走彎路,日子越過越好!”